時間:2025-06-08 17:04:53 來源:邯鄲市學步橋小磨香油有限公司 點擊數:99
翻開稻盛和夫的《活法》,“利他”二字如同一束光,穿透商業與生活的繁雜表象,照見本質。書中諸多關于 “利他” 的講述,值得我們細細品味、踐行。
托缽化緣,邂逅利他之美
作者稻盛和夫曾于京都圓福寺出家,寒冬中,光頭、斗笠、藍色袈裟、草鞋,赤腳行于柏油路,腳趾滲血,身體如破舊抹布般破碎萎縮,這般艱辛,是對身心的極大考驗。
而一位打掃公園、身著工作服的老婦人,卻在此時帶來震撼。她手持掃把跑來,自然地將500日元硬幣放入化緣袋,沒有猶豫,沒有傲氣。這一小小的舉動,讓他感受到從未有過的感動與幸福,也讓我們看到:利他,無關身份貧富,是一顆美好純凈之心的自然流露。老婦人把自己的事擱在一邊,先去關心他人,彰顯出人性至善至美,也讓稻盛和夫體悟到:“利他之心”的真髓——于佛教是“與人為善”的慈悲,于生活是為世人、社會盡力的樸素愿念。
天堂地獄,心態即分野
書中一則天堂與地獄的故事發人深省。地獄和天堂有相同的大鍋與長筷面條,地獄之人只想著自己先吃,因筷子太長無法送入口中,便爭搶打斗,面條撒地,眾人挨餓;天堂之人則用長筷夾起面條送向對面人,彼此相讓,皆得美食。
這清晰揭示:有無關愛他人之心,造就了地獄與天堂之別。于企業經營、個人生活,“利他”是關鍵心態的轉變。就像稻盛和夫對京瓷新員工所說,從受助到助人,立場需180度轉彎。習慣依賴、只盼被照顧者,難有知足,易生不滿;踏入社會,應轉變角色,為他人、團隊、企業貢獻,人生觀與世界觀也需隨之轉變。“盡力為他人效勞”,看似是付出,實則能為自己與周遭營造“天堂”氛圍,讓企業在互助中成長,讓生活因關愛升溫。
利他,經商與生活的原點
在商業世界,“利他”本就是經商原點。資本主義起源于基督教社會,初期新教徒貫徹 “愛周圍的人”,以光明正大之法追利潤,最終目的是貢獻社會。日本江戶時代石田梅巖也提出,商人獲利有正當性,但“求利有道”,要符合為人之道,“真正的商人應考慮人我雙贏”,這是“自利利他”的精髓。
在經營與生活中,“利他”并非遙不可及。經營企業,雇用員工是承擔照顧其一生的義務,本就包含“為世人”的利他;個人生活里,單身時關注自己,成家后為家人負責,也融入利他要素。求利之心是事業動力,但不能停留于單純利己,要升華為追求公益的 “大欲”,讓利他精神惠及自身、擴大利益。
利他,拓展人生視野
利己與利他一體兩面、相輔相成。小單位利他,從更大視角看可能成利己,但不能局限于 “自家公司、自家家庭有利就好”,否則會陷入低層次利己。
要超越此,需養成更大視野看事物的眼光。經營企業,不光顧自己盈利,要考慮客戶、消費者、股東、地區的利益;個人生活,從關注自己,到更多為家庭、地區、社會乃至世界貢獻。利他之心越擴越大,視野隨之拓展,能更客觀正確判斷,避免失敗。
《活法》中的“利他”,不是空洞說教,是可觸摸、能踐行的生活與經營哲學。讓我們汲取書中智慧,將“利他”融入日常,以善意待人、以公心經營,在成就他人中,遇見更好的自己,讓生活與事業因“利他”綻放更絢爛光彩。